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初探--项目管理--经营管理--论文--路桥网
推广 热搜: 土工格栅  土工布  工程  路桥  沥青混凝土  机械  沥青  施工  路面施工  沥青路面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初探

   2018-09-18 中国路桥网冯雪霞0
核心提示:为适应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推进企业内部审计的科学发展,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增加价值、防范风险、提高运营效率
      为适应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推进企业内部审计的科学发展,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增加价值、防范风险、提高运营效率的推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国有企业应着力推动内部审计四个方面的转型发展,即:内部审计功能要从查错防弊向价值管理转型;内部审计重点要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型;内部审计关口要从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转型;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应从各部门抽调向部门独立审计转型。只有加快转型发展,才能使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从多层次、多过程、多角度渗透到企业管理和经营过程中,以防范质量风险、安全风险、资金风险和审计风险为主,确保企业在安全、纯净的环境中保持良好平稳发展。

一、内部审计功能要从查错防弊向价值管理转型

在国企实行内部审计的初期阶段,大家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停留在检查工作的层面上,以为内部审计等同于企业内部例行检查,就是指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失误和漏洞。以路桥集团为例,经过近十多年的飞速发展,路桥集团逐步完成了“数字路桥”一、二、三期及升级改造工程,建成了数据中心以及“数字路桥”等15个信息系统,构建起了网络办公、综合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涵盖集团各类主要业务的信息化管控体系,实现了“办公业务协同、业务流程协同、资料归档协同、文档管理协同、网络内外衔接协同”,形成了具有甘肃路桥特色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传统的手工做账、手工结算单等都被各类业务系统模块所代替,在工程价款结算、材料点收入库和领用出库、工程计量批复等方面减少了很多手工计算易发的失误,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以内部审计也不能停留在查错防弊阶段,要在审计工程结算、材料招标采购程序、财务日常管理等行为的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正确性的同时,向挖掘项目经营利润、规避经营风险、保护国有固定资产、增加利润收支点等方面下手,去研究解决系统软件解决不了的问题,更要对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是否存在履职不当或者不作为的现象进行审计,而且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

二、内部审计重点要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综合性管理审计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效益问题。审计部门在对企业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的同时,应该把内控制度的评审和风险管理的评价融入其中,根据客观需要逐步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这就要求审计部门深入企业的质量、安全、成本、进度、材料等各版块管理,向综合性管理型审计转型发展。

很多人以为审计就是针对财务管理行为的,殊不知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综合性管理型审计对待同一个问题的角度大有不同,追究下去得来的结论自然就不同。财务收支审计是指对接收审计对象的会计账目、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及其已发生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以确定是否真实、正确、合规、合法和有效,并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其目的是为了检查错误,揭发弊端,促使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的法令制度,维护财经纪律,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管理型审计可以启动各部门联动,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比,以某企业季度内部审计工作为实例:

在开展某企业季度内部审计时,审计人员将财务NC系统账目数据、合约CC系统数据、材料部门MM系统数据与安全管理部门统计的安全专项经费进行了相关数据对比分析,发现财务口径实际发生的安全经费与安全部门统计实际发生的安全经费数据存在差异,分析原因如下:一是执行增值税的施工项目,财务账目系统中安全经费为不含税金额,而安全管理部门统计了价税合计金额,两个部门统计的同一个数据有差异,会对项目决策层发出错误信号;二是个别部门经办的安全类发票报销之前未经安全管理部门签认,导致安全管理部门漏计该类安全经费;三是业务部门将隧道应急逃生管道发料至材料费,而安全管理部征得业主单位同意后将隧道应急逃生管道计入安全经费。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还发现材料管理部门发料不准确会导致项目直接费、间接费和其他直接费偏大,造成项目成本核算准确率降低,极易误导项目管理团队的决策。如将公务用车油料消耗和现场施工机械油料消耗全部发料至“工程施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生产用车费—油料消耗费”科目,直接导致项目间接费偏大,机械费偏小;将现场施工的零星材料与低值易耗品全部发料至“工程施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低值易耗品摊销”科目,导致项目直接费偏小,间接费偏大,成本核算不准确。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会存在,试想如果不是该企业及时从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综合性管理审计转型,在审计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单从财务收支审计、材料核算等角度检查或审计,直到项目竣工也不会发现以上问题,那么项目以此为依据核算的成本、利润等数据就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三、内部审计关口要从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转型

审计部门应该按照“关口前移,监督到位、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企业相关要求,本着“改进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方式,使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变事后审计为事中控制审计”的工作思路,围绕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领域,从施工合同的签订与执行情况、劳务队伍选用进场情况、大宗材料招标采购过程、施工现场质量和安全管理、机械设备的租赁与使用等重点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监督与审计,要对于资金量巨大、技术工程量复杂的项目进行重点审计,对于建设过程中的招标、合同、材料、采购、工程决算等与资金有关的事项进行重点审计。在施工过程中既规范了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又有效降低了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间接费等主要费用,加大了经营盈利能力。若等到项目竣工才介入审计工作,项目盈亏已成定局,不合格材料已经进场甚至已经使用到实体工程中,那么审计工作做的再扎实、再认真,也对项目经营无法起到帮助作用,只能审计出一个失望的结论而已。

四、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应从各部门抽调向部门独立审计转型

目前,部分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时临时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审计组。殊不知抽调人员和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的认识不同,各自需要负责的对象不同。从材料部门抽调的审计人员只审计材料管控情况,从财务部门抽调的审计人员只进行财务日常管理和报表及账目审计,从合同管理部门抽调的审计人员只对合约部门的主要业务进行审计,这样的审计力度不够大,面不够广,挖掘深度不够,审计出发点的高度不够。因为从各部门临时抽调的审计人员对审计职责、审计流程、审计手段等了解不够深入,有时候难免掺杂感情因素,发生瞒报、漏报,大题小做之类的情况,没有一个固定的审计团队,就没有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审计高度不统一,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审计工作创新和审计经验的累计。

如果一个企业设置了专门的审计部门,制定了审计部门工作职责、审计制度、审计计划等相应的规章制度及目标,且配备了专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审计人员,审计组开展工作时就会带着统一的目的,统一的标准,按国家审计署相关规定及企业内部审计流程进行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对投入资源使用程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分析,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合理的审计建议。久而久之,被审计对象对审计部门提出的问题,由原来认为是找岔子、挑毛病,而采取隐瞒资料、掩盖问题和产生抵制情绪,变成积极配合,主动交流存在的不足,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使审计意见和建议被采纳。与此同时,在审计过程中给项目各主要管理部门灌输风险管理理念,对于潜在的质量风险、安全风险、资金风险和审计风险进行普及宣传讲解。通过培养专业的内审团队,逐步在内部审计理念、审计思路、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改变,既增强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又改变了以往内审无力的现象。

所以,国有企业应在培养专业的内部审计团队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方面狠下功夫。要想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展审计思维,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职业化水平,企业就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从政策上大力扶持,在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如建筑施工企业不仅要有精通财务会计的人才,还应配备工程造价、土木工程等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专门人才。此外,还应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职业教育培训,确保内部审计人员不断了解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等方面的改善和最新发展,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促使高素质、精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系统方法应对各种复杂业务,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风险、发展经营风险,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与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本文以实际案例浅谈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些想法,分析了内部审计工作需转型的几个方面,但由于审计经验欠缺,部分观点可能不完全正确,期待后续探讨。

基于目前国家对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应积极顺应形势,树立新观念,探索新路子,加快审计理念、职能、目标、内容、手段、方式等方面的转型,树立“监督更加到位,服务更加有为,从而显现审计价值,提高审计威性”的观念,积极发挥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更好的为企业保驾护航。(来源:中国路桥网,作者: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冯雪霞)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论文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