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连拱隧道村砌结构图 Ⅱ类围岩区域围岩松软,施工中周边围岩松动及位移不可避免,故在设计中采用I18型钢钢架支撑,并用热轧无缝钢管?42mm的超前小导管进行预支护。衬砌初期支护采用锚网喷形式,二衬定为钢筋砼结构。Ⅲ类围岩段设置钢花拱,可防止拱部产生较大的坍塌,同时也能保持侧壁的稳定,二次模注衬砌与Ⅱ类厚度等同。主要支护参数见表1。表1 主要支护参数
预加固 | 附加措施 | 初期支护 | 模柱衬砌 | 中墙顶部 | ||
拱、墙 | 中墙、仰拱 | |||||
Ⅱ类围岩 | 超前小导管 | I18号型钢 | 锚喷,厚25cm | 25号钢筋砼 | 25号素砼 | 钢筋砼支墩 |
Ⅲ类围岩 | 超前锚杆 | 钢花拱 | 网喷,厚25cm | |||
明洞 | / | / | / | 25号钢筋砼 | ||
(a) 轴力图(单位:kN)(b)弯矩图(单位:kN) 3.2 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表2 Ⅱ类围岩不同施工阶段洞室收敛位移及洞室周边围岩最大主应力计算结果| 施工阶段 | 最大位移(㎜) | 收敛比(%) | 围岩中最大主应力(KPa) | ||||
| 竖直 | 水平 | ||||||
| 拱顶 | 隧底 | 中墙 | 边墙 | 水平 | 拱顶 | ||
| 左洞开挖后 | -0.351 | 0.609 | 0.397 | 0.229 | 0.001 | 0.004 | 2080.2 |
| 左洞封闭式衬砌完 | -0.204 | 1.342 | 0.407 | 0.235 | 0.002 | 0.003 | 2265.8 |
| 右洞开挖后 | -0.454 | 2.274 | 1.434 | 0.406 | 0.004 | 0.005 | 1964.0 |
| 右洞封闭式衬砌完 | -0.732 | 2.628 | 0.439 | -0.399 | 0.007 | 0.009 | 2920.5 |
| 施工阶段 | 最大位移(㎜) | 收敛比(%) | ||||
| 竖直 | 水平 | |||||
| 拱顶 | 隧底 | 中墙 | 边墙 | 水平 | 拱顶 | |
| 左洞开挖后 | -1.914 | 1.335 | 1.138 | 0.619 | 0.001 | 0.021 |
| 左洞封闭式衬砌完 | -3.178 | 6.162 | 1.896 | 1.461 | 0.003 | 0.041 |
| 右洞开挖后 | -3.413 | 6.338 | 1.898 | 1.448 | 0.016 | 0.044 |
| 右洞封闭式衬砌完 | -4.183 | 7.052 | 1.005 | -1.394 | 0.019 | 0.054 |
施工方法采用三导洞先墙后拱开挖方式,主要施工步骤见图4,包括:①开挖中央导坑与临时支护;②修筑中隔墙;③左旁侧导坑开挖与临时支护;④挖左洞及施作初期支护;⑤修筑左洞二次初期;⑥左洞下部及仰拱开挖;⑦修筑左洞仰拱;⑧右旁侧导坑开挖与临时支护;⑨挖右洞及施作初期支护;⑩修筑右洞二次初期;右洞下部及仰拱开挖;修筑右洞仰拱。 掘进中按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模筑衬砌紧跟原则进行,先开挖的洞室在完成作业时,应及时作好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并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发挥围岩自稳能力,使喷锚支护和围岩一起形成自稳承载圈。在后挖隧道时,要尽量减少爆破对已建成结构的损伤,并加强监控。在埋深浅、围岩弱的情况下,应及时施作仰拱,以便衬砌与仰拱能够尽早形成一个闭合结构,整体受力。对隧道的防排水、照明和消防等步骤,在设计与施工时要给予重视,避免由人为疏忽所造成的损失。 4.2 施工监测 施工监测是新奥法的基本要素之一,而且是检验设计、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从中导坑开始施工起,应按本设计的量测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监测,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指导设计与施工。 5 结语 小关隧道已于2002年底基本建成,这表明先开挖中导洞对于双跨连拱隧道施工来说是一个十分合理的方案,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双跨连拱结构对周边围岩存在着多次扰动,特别是在中隔墙顶部存在着受力复杂的塑性区,因此,在设计、施工时应格外重视中隔墙的受力平衡及其稳定,应把中隔墙与仰拱、正洞拱部的钢筋焊接为一个整体,便于受力。为避免中隔墙上部的围岩遭破坏,修筑好的中隔墙宜用支撑顶住两旁的坑壁;并处理好中隔墙的基底和保证中隔墙顶部回填密实,待其达到强度后才能拆除中导洞底边墙及部分拱部临时支护。 小关大跨连拱隧道穿越断层等软弱围岩地段的成功实例可以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当然,中隔墙顶部渗漏水在现有的隧道施工中一直未得到彻底根治,继续探讨尤为必要;其次,建造工序繁琐,有必要研究如何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同时减少工序和缩短工期,比如像单导洞开挖方案等等。 参考文献 [1] JTJ026-90,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S] [2] 潘昌实. 隧道力学数值方法 [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3] 王毅才. 隧道工程 [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4] 孙钧. 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 [5] 刘洪洲,黄伦海. 连拱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究现状[J]. 西部探矿工程,2001,1 [6] 余晓琳,黄小华,彭立敏. 软弱围岩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阶段的受力分析[J]. 西部探矿工程,2002,4更多>同类论文



